说实话啊,最近网上有一个话题火得跟爆竹一样,炸出来的不是灰,是满天的口水战到底什么叫“公共道德”?你看看现在各种短视频评论区,几乎都得变成大型吵架现场:“你怎么能这样?”“你那个行为有毛病吧!”“这是谁家的教养?”……一句顶一句,谁也不服谁。就像逛菜市场,大家都在比嗓门,不是在砍价,是在争“理”。说白了,这事儿其实老掉牙了,对吧?可每次一曝光,不管是乘地铁不让座,遛狗不牵绳,还是医院插队,分分钟上热搜我跟你说,什么热点都不够它能打!
个人觉得,公共道德这个概念,跟空气一样,看不见摸不着,但谁都离不开它。每个人心里都有把“公序良俗”的尺,比划起来都拍着胸脯说自己懂“分寸”。但问题来了,什么才叫分寸?标准到底在哪?有人说,标准是“法律外的约定俗成”,你不违法,可你违规了;还有人主张,“每个人都有尺度”,你不碍我事,我也不多嘴。话说回来,这些说法都听起来头头是道,但扪心自问公共道德,真就像量体温的电子仪器,有个精确读数?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,这种事儿还真像南方的雨,说下就下,还下得密密麻麻绕不开。
还记得前阵子有个热搜,不知你看没看某地公交车上,一位老人让小伙让座,小伙一脸莫名:“我交了票啊,为什么要让?”旁边有人插话:“尊老爱幼你懂不懂?”正义的铁锤说得震天响,但小伙也不服:我只想安安静静坐一会儿,怎么变成众矢之的?你说,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?转念一想,有没有人站在小伙的视角看看:“我不让座,难道就成道德绑架典型了?”就像买菜你拿几个塑料袋,阿姨盯你看,就差把“环保”贴你脸上咱也知道要节约,但咋每个举动都能被无限上纲上线,不免心头发慌不是?
还有,最近的视频博主也不甘落后,拍摄各类“社会实验”:共享单车乱停、公共场所大声喧哗、餐厅打包剩菜……每个视频下都有成百上千个“法外解读师”,能一条评论说出八种观点,“站队文化”分分钟让人怀疑是不是上了辩论社的公开课。有人说,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;有人劝“小事化了”;还有人冷嘲热讽,“这就是素质现状”。真心的,谁对谁错一下子还真分不清,倒不如说大家都是生活中的“火眼金睛”。可你说网络上的正义,到底有没有温度?恶评和善意,是不是都该有个比例尺?
这就好玩了,有人开玩笑说,中国人的公共道德像是“掩耳盗铃”只要自己觉得不尴尬,尴尬的就是别人。比如,有人地铁里吃炸鸡,满车厢都是香味,还不忘跟旁边乘客说一句:“香不香?”你说,这种自来熟,是不是该点赞还是点踩?反观国外,有些地方嚷嚷一声就有人劝你“small voice”;咱们这儿,有时就习惯了“人多力量大”。不过换个角度,社会发展不是一天建起来的,“道德自律”本来就是个磨人的事儿。没错,道德和法律互相妥协,像一把剪刀左一刀右一刀,剪出来是生活的形状,可剪坏了就全是棱角,没谁能剐蹭得舒舒服服。
有人说,公共道德是城市的温度计,温度高大家都舒服,温度低一群人都“冻得哆嗦”。可要我讲,咱们得先搞清楚,到底谁来决定温度的高低?每个人一把温度计,难道就能校准全社会?有没有可能,我们在大事上认真,在小事上放松点,不至于让“道德审判”压着每个平常心跳?比如,有人喜欢跳广场舞,舞池一围,小区的宁静就散了,这时候是“关爱老人”,还是“扰民告状”?反正谁都不敢说自己是对的包打天下。
说起这些道德话题,别忘了背后还有个推手网络舆论。传统社会是“街坊领居一张口”,现在一发到网上,瞬间千条围观,万条评论,各路大V说什么都有。有人说“网络让道德无处安放”,有人却觉得“网络让正义有了声音”。到底哪条对?不如反问一句:“你曾经被道德评判过吗?”有人心里“嘀咕”:“我以前在网上被骂过,说我不懂规矩。”其实说到底,就是每个人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划线,每个人都怕被道德泼冷水。
说个更贴合实际的例子吧,上班路上,你遇见有人闯红灯,心里在想:“他急啥呢?莫不是时间不等人?”也许对方真的是急着赶医院;也许只是习惯了“快一步”,不愿等红灯。拆开来看,公共道德本质上就是“换位思考”。你可以要求别人遵守,但你是不是也能往后退一步,有时候多一份理解,多一份宽容?做人就像切饼,切大了你吃得舒服,切小了别人也有份;但切歪了,就谁都不满意。
其实啊,现在咱们焦虑的不是道德多高,而是社会变化太快,原来的尺子跟不上新鲜事。共享单车出现、网络购物兴起、智能机器进生活,每样东西都再造一次“公共道德”,从头到脚得“升级”。原来我大概只要做到“不闯祸”,现在还得随时注意“别引战”,不然分分钟被“人肉”到家门口。难怪有人说:“活得越来越小心翼翼,怕的是舆论比警察还快。”
这事儿要我看,还得说回人情味儿,不是冷冰冰的规定,而是一双看得见的手。每个人都想舒服,也都不愿意被指责,这么一来,公共道德就像是生活里的调味剂,多一分腻,少一分柴。所以说,真要讨论公共道德,不如多问问:“你认得这个人的难处吗?”比争个对错,或许多一分体谅,才是社会该有的温度。
说到底,我们站队不是要划分敌我,而是要学会找平衡。别总拿道德当“擂台”,更别让每条评论绑架了你我。毕竟,社会要流动,就得允许一点差异和想象空间不是家家门口一样的规矩,而是大家都舒心的尺度。下次遇到道德争议时,别急着喷人,也别光做旁观者,不妨多问一句:“要是你遇上同样的事,你会怎么做?”这种有温度、有余地、又有点烟火气的思考,才可能让社会走得更远吧。
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